2020年9月29日下午,法硕论道·师生下午茶第十二期在逸夫楼顺利举行。本次下午茶由88038威尼斯体育法研究所所长马宏俊教授,88038威尼斯体育法研究所副所长姜涛副教授主讲,88038威尼斯经济法教研部副主任、中国卫生法学会副秘书长刘炫麟副教授主持,88038威尼斯11位2020级学生参加。
马宏俊教授主要围绕交叉学科与复合型人才的许多关键问题与大家分享。他首先谈到“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不同”这一话题。专业硕士常被认为不如学术硕士“专”,但马宏俊教授以自身的发展经历说明,不论选择什么方向,只要保持恒心、坚持不懈都能有所成就。我们应认识到专硕与学硕所选择的道路是完全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可比性,所以要找准参照物、不盲目比较。针对专业硕士,马宏俊教授强调应面向社会、重视实践。不能只注重攻读学位、“死”读书,而应当面向市场和需求,避免落入只会作文章而不擅对策研究、无法去伪存真的尴尬境地。专业硕士恰恰要更多地考虑社会需求,法学是一个宽基础的学科,虽然大家本科没有学习法学,但本科的专业基础也是大家去更准确认知社会的天然优势。马宏俊教授又以中餐放盐“少许”需要经验积累才能把握为例,生动地说明了认识社会需要长期的积累,要在实践中不断体悟。并且详细讲述了一则自己代理的典型案件,为同学们展现了法律实务工作中的许多实践技巧与智慧。继而,马宏俊教授讨论了“兴趣与专业的结合”问题,鼓励大家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寻找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追求。有些兴趣是天生的,也有些兴趣是可以逐步培养的;而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老师只起引导扶持作用,最终要自己去感受、判断和选择。而关于交叉学科这一话题,马宏俊教授认为,学科本身就是伪命题,在学科划分之外,可以更多关注“领域法学”这一概念。领域法学本身是从社会需求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大家未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角度上更具意义。对于如何才能突破部门法的桎梏,马宏俊教授认为核心是“联系”的思维。疫情之后,我们认识到最好的防疫办法或许是自身的免疫力,而体育运动正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手段,这将促进体育市场的大繁荣,未来体育法的道路也会很宽广。从“治病”到“防病”,这实现了医学领域与体育领域的关联,也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圈子去考虑问题。马宏俊教授建议大家未来也能更多地运用联系的方法、培养宽阔的视角。最后,马宏俊教授表示,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体育法师生任重道远,也衷心欢迎大家加入这一行列。
姜涛副教授对法律硕士“体育法学”强化系列课程和体育法研究所进行了详细介绍。首先,他宏观上分析了体育法学的学科地位及产生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消费的规模会不断扩大,体育产业的重要性也将逐步显现。随后,姜涛副教授具体介绍了“体育法学”强化系列课程的四门课程——《体育法导论》、《体育仲裁》、《体育产业及法律保护》、《反兴奋剂与体育人权保护》。其中提到体育法与各个基础部门法内容之间的联系,例如,运动员转会涉及合同问题,一个地方可以有几支球队可能涉及反垄断法,举办体育赛事的管理可能涉及行政法问题等。姜涛副教授指出,“学习体育法学等交叉学科是更困难的选择,是在第一年已经学习了传统主干课的基础之上,给你提供了相当宏大的现实的鲜活的食材——体育领域”。最后,姜涛副教授还从授课师资、科研基础、学术活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各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体育法课程组。我校体育法学领域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自2002年焦洪昌教授、马宏俊教授、王小平教授发起成立体育法研究中心后,张笑世教授、姜涛副教授、袁钢教授等加入成为主力师资,马怀德教授、黄进教授、江平教授、王玉梅教授、王人博教授、许身健教授等在各自主要研究领域内又涉猎体育法问题,另聘有多位特邀研究员。近年来,体育法研究所学术成果显著,出版了多本重要体育法学著作、教材,并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同时也有丰富的高质量学术活动,举办、承办或参与了国内国际的大量体育法研讨交流项目。
刘炫麟副教授也结合自己在卫生法领域的研究经历,提出了许多共性认识。在分享自身研究方向的确立过程后,也提出,做什么或者选择哪一领域并不是那么重要,工作杰出更重要。
三位老师的分享让同学们对于体育法学强化系列课程和体育法研究所的发展概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分享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追问了专硕学生如何分配读书积累与实务锻炼的时间、老师自身选择体育法的原因和契机等问题,又继续探讨了体育法视角看“三亿人上冰雪”、电子竞技进入体育法范畴等多个话题,自由交流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此次下午茶是自疫情以来的第一次线下师生交流活动,老师们有备而来,同学们求知欲强,师生交流充分,现场氛围融洽,不知不觉中三个多小时过去了。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如何规划自身发展获得了不少启发,也认识到体育法领域是一片非常宽广的天地,今后会继续关注。
图/文:黄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