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8日18:00,88038威尼斯3班党支部在端升楼415教室开展了以“争作强国人才,振兴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此次党日活动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任务展开。本次活动由支部书记成凌萱主持,全体3班党员同学到场,部分团员同学也主动参与了活动。
活动开始,成凌萱主持领学,带领大家观看脱贫攻坚视频,回顾了我国8年的脱贫攻坚战历程。观看视频后,同学们有感而发,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本月学习的心得体会。首先,董雨同学分享了她在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彰显人文关怀:民法总则的品格思考》,下乡后对乡村振兴的一些感悟。她认为法学生应当多多走进基层尤其是农村,为村民加强普法宣传,提升农民法律意识,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其次,作为法律人,实干为要,此时的我们应当学好法律知识,培养法学素养,同时树立起服务基层的使命和初心,为农村法治事业建设做贡献。
董雨同学提到绿色原则在乡村中的应用引发了成凌萱同学的思考,他以贵州的脱贫攻坚成就为例,补充到:“‘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已经被实际地践行着。贵州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多地实现了“绿色经济”和“美丽产业”比翼双飞,用生态绿色描绘发展底色,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建设协同推进,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但贵州的绿色发展远远不是终点,生态与发展并行必然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发展原则。现如今,中国绿色原则的法治化进程依然有待推进。而如何在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是我们作为法学生应当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孙士超同学讲述了她的祖辈参与国家三线建设“816”工程的相关经历。在三线建设中,工程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这座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在工程建设的18年间,数万军民为洞体建设奉献了青春。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伟大的奉献精神。她呼吁:“作为新时代的高校人才,我们应当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继承和发扬父辈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之后,伍赐姝同学分享了她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公派留学时的经历。她从在英留学时国家的资助、曼彻斯特总领馆老师对她的帮助、同行同学与她共同完成的项目等方面向大家讲述了国家对公派留学生项目的支持。她切身感受到公派留学项目作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她也提到了和英国本土师生交流时的感受:“他们普遍有着震惊于中国的发展奇迹,希望可以来中国交流的想法,但在西方媒体的刻意渲染下又不可避免地对中国有固有偏见。我们应当利用好留学这个对外交流的窗口,为打破刻板印象出一份力。”
随后,张瑞宁同学结合她参加第五届“全国智能法治论坛”征文比赛并获奖以及此次参与“算法与法律治理”学术论坛的经历谈了她对“人才培养、人才发展”的理解。她认为法律硕士专业的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要善于利用这种优势在交叉领域内进行研究。同时也应补齐短板,多关注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不仅扎实学好基础知识,也要在自身的领域有所专长。人才兴,则国家兴。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我们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将小我融入大我,为法治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活动最后,支部书记成凌萱同学总结到:“国家为人才培养提供诸多平台,但提升国家创新创造力的重担,归根结底,是在每一位青年人肩上。我们作为法大法硕人,站在国家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前线,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我们应当利用好自身优势,在专业上精益求精,要有决心也要有信心,为建设法治强国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撰稿人:陈岑、成凌萱
摄影:夏子沫、孙士超
2021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