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活动 > 正文

【法硕基层校友故事】第一期:忘不了沾化那片冬枣园

发布日期:2023-04-28 作者:李龙伟 点击:

个人简介李龙伟,88038威尼斯2016级校友2019年通过山东省“选调优选计划”入职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先后在村、镇、区三级挂职锻炼,担任省派第一书记助理、副镇长、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等职务,现任省法院审判监督二庭四级法官助理。


 

光阴流转,时光荏苒。转眼离开沾化已半年多的时间,不知“老刘”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不知村里的面貌是否发生了改变,不知梦里的那片冬枣园是否依旧生机盎然,待到丰收时枝繁叶茂、红彤彤的枣子把枝头挂满?

还记得和“冬枣”结缘是在2019年,那也是我离开法大踏上齐鲁大地的第一年。那年,我通过山东省“优选计划”入职山东高院,经省委组织部短暂培训后,同其他“优选生”一道被分配到了齐鲁大地的四面八方,开始为期两年的基层挂职锻炼。按照培养方案,第一年我们都要深入农村一线,挂职村书记(主任)助理,在最基层的地方经受磨炼。而我,机缘巧合地被派到省法院派驻第一书记的沾化区古城镇,任职省派第一书记助理,跟着第一书记们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脱贫攻坚经历。

回想当时,为了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我和第一书记们真是秋水望穿、办法想遍,也正是那时,我和“沾化冬枣”结下了缘分。当时,我跟着省法院第一书记团队中的王书记,结对帮扶古城镇北关村。为了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首先解决了水、电、路、网的“硬件”问题,但如何通过发展产业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拥有持续的“自我造血”功能,这成了我们最想要解决的“软件”问题。经过考察观摩、集体论证,最终王书记决定依托“沾化冬枣”的金名片,因地制宜,更新种植技术,助力冬枣提质增产,助推产业提档升级。而我则有幸参与其中,和王书记一起突破重重难关,帮助枣农们把冬枣卖出了大田。

这第一关,便是“技术关”。俗话说“养枣先养树,养树先养土”,要想种得好枣,必先养得好土。为改善枣树生长环境,王书记带着我多方打听、到处取经,幸得其朋友推荐,联系上了国家农业部农业基础项目组研究生态肥的专家和北京大学化学院稀土转光大棚膜的研发学者。为了请专家实地授课,让最新技术落地古城、造福枣农,王书记一方面交代我和镇上做好对接,筹备研讨会,另一方面,亲自前往北京,当面邀请专家赴鲁指导。最终,两位专家被王书记的诚意打动,带着产品和技术来到古城,开启了一场业务专家、省派第一书记、枣农们和相关领导共同参与的盛会。研讨会上,大家被专家们带来的“上改天,下改地”的最新技术深深吸引。所谓“上改天”,是指稀土转光大棚膜能够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转化为作物需要的红光和蓝光,进而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加糖分生成,同时提高日常温度,促进果实提前上市。而所谓“下改地”,是指唤土生态肥不但具备一般有机肥的功效,同时具有显著的土壤调理功能,能够在两到三年实现土壤的零污染,进而实现零化肥、零农药的生态种植。这一下,算是为冬枣提档升级奠定了技术基础。

而第二关,是“心理关”。技术好不好,用了才知道。解决了技术难题,接下来需要“攻克”的便是枣农们的心理难关。在我们没来之前,枣农们大都靠天吃饭,不愿过多技术投入,更不愿时常打理,同时对新技术也充满怀疑。为了打消枣农们的顾虑,王书记决定先从关键人物下手,带着我先行找到了同是枣农的刘会计。刘会计是个老党员,还是有名的“老三届”,脑子好使,工作踏实,又善于学习新事物,所以王书记打算以他为突破口,进而带动枣农们投身技术升级。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当我跟随王书记到达刘会计家时,我们刚提议给冬枣提档升级,刘会计便一口答应了。原来,上次在冬枣技术研讨会的现场,他就动了念头,这次看到王书记真心想带着乡亲们脱贫致富,他想都没想就满口答应了。非但如此,后来,刘会计还带头做其他枣农们的工作,几次带领枣农们前往王书记在村里的宿舍“围炉夜话”。大家针对冬枣种植的技术升级和补贴政策依次提问,而王书记和刘会计一一耐心解答,语言生动幽默,气氛热闹非凡。最终,枣农们看到自己的疑问被一一解答,心中豁然开朗,同时被王书记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赤诚之心所感动,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纷纷表示要加入冬枣种植合作社,跟着王书记把冬枣质量搞上去。

这第三关,是“毅力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想把冬枣种好确实也不简单。原本我想着冬枣技术升级挺容易,“上改天”就是把大棚支上,转光膜覆上,“下改地”就是按照施肥计划定期施施肥就好了,没成想,从架设大棚开始,枣农们的艰辛之路才刚刚起步。因为架设大棚,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而大家架设的需求又很集中,导致隔壁镇施工队档期排都很满,加之要考虑天气状况,所以北关村的枣农等了很久也没等到大棚架设。直到后来,王书记带着我找到隔壁镇的第一书记,让她们代为联系大棚施工队,帮忙提提档期。终于,在一个无风无雨的夜晚,刘会计接到施工队的电话,说明天凌晨天气状况不错,适合架设大棚,他们准备凌晨两点多过来,让刘会计和枣农们做好准备。枣农们那一晚经历了什么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但当第二天清早,我和王书记走到枣园时,只见枣园被整齐划一的大棚所覆盖,白花花的一片,很是壮观。而刘会计同枣农们一道忙碌了一晚,浑身泥土,双眼通红,疲惫的脸上难掩大棚搭建成功的喜悦之情。那一刻,我被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折服了,那一刻,我才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义。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些辛苦才只是开始。随后的浇水、剪枝、施肥、开夹、收枣……等等,每一次都不简单,而每一次变化都能从刘会计身上看得出来。自从决定把冬枣品质搞上去,刘会计日渐消瘦,每一次见他,都感觉他比之前更黑更瘦,两个月的时间整整瘦了二十斤。而我也是后来听说,老刘为了不耽误村支部的工作,经常凌晨四点多就起来了,先到地里转上一圈,干上几个小时,再回家匆匆吃上几口饭,便赶到村委会开始忙活村里的公务,而中午趁着大家吃饭休息的时间,一个人又跑到枣园里侍弄他的冬枣。难怪我们每次到枣园时,都看到刘会计又瘦了一圈。

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到了冬枣收获的季节。这时,走进枣园,你会闻见枣花飘香,看见冬枣挂满枝头,而刘会计的脸上,早已挂满了收获的喜悦。

最后一关,是“销售关”。对枣农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种出的冬枣收获大家的认可。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枣王争霸赛”,王书记带着我去劝说刘会计和枣农们参赛,但他们充满了犹豫。因为早些年他们参加过,结果连个优秀奖都没获得,后来索性也就不再参加。看到这种情况,王书记便带着我做起了枣农的工作,一方面从品质入手,提起大家的冬枣甜脆可口不留渣,品质肯定没问题,另一方面又鼓励他们,就算没得奖也不亏啥嘛,而要是得了奖那卖出的价格可就不一样了,最终,刘会计他们被我们说服了。而且没成想,竟然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刘会计拿下总分第四、二等奖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而其他枣农分别获得了三等奖、优秀奖等荣誉,初战告捷,真是可喜可贺。

获了奖,就更增强了我和王书记的信心,决定要帮枣农们把冬枣好好卖出去,打个翻身仗。于是王书记找到了在区里挂职副书记的省派第一书记领队刘书记,通过他联系上了山东广播电视台《第一书记朋友圈》栏目,争取到了一期脱贫攻坚的专场。于是,我便带着枣农们精心挑选的冬枣,随第一书记们一道在山东电视大厦做了一场专题采访。采访形式采用电台同声加视频直播的方式,按照主持人的引导,王书记和赵书记将一年来的扶贫历程娓娓道来,尤其是讲到产业扶贫时,王书记深情讲述了自己为何选择聚焦冬枣的提档升级,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半个”冬枣专家。而讲到刘会计他们的枣子喜获丰收、荣获嘉奖时,王书记现场为沾化冬枣打起了“广告”,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王书记的兴奋与激动。

虽然电视台的直播为枣农们增加了订单,但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得知沾化区政府要举办冬枣电商节,为进一步打开销路,我和王书记决定带着枣农们去碰碰运气,没想到这一碰还真“碰”到了“大单”。当我们到达现场,帮着刘会计他们把冬枣在展位上摆好,两侧贴上宣传单,就开始招呼来往的宾客,一面把冬枣递上品尝,一面开始我们的“推销”。我们从“上改天、下改地”的最新技术,讲到电视台的直播宣传,又说到冬枣比赛获奖情况,我们说得是越来越起劲,驻足的宾客听得也是有滋有味。这时,三个年轻客商尝了又尝,不时地小声交谈,最后走到我们身边,问我们总共有多少,多少价钱能卖,枣园在哪里,我们一一道来,结果对方听后,问能不能到枣园里去实地察看。我们和枣农们商议后,决定带着他们到枣园实地一看。令人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一看,最后拿下了8吨的大订单!经过考察,三人一致认为我们的冬枣果型好、品质高,在同批展销的冬枣中价格公道,请示领导后,决定把今年8吨的订单签与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别提刘会计他们有多高兴了,掐指一算,当年的收入比往年要翻上一番,简直开心上了天。

快乐,有时很简单,快乐是通过辛勤的劳动把冬枣挂满枝头,快乐是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到不平凡,快乐是苦难过后的那一份甘甜。

光阴流转,时间会变,但有些事情会留在心田。我会记得当初是如何探访求经,攻克技术难关;记得在冷风呼啸的冬夜,一群充满激情的人为了“种与不种”的抉择“围炉夜话”;记得枣园里辛勤劳作的刘会计,如何成了我们嘴中亲切的“老刘”;记得我们如何在电商节声情并茂地把冬枣推介,最终拿下8吨的大单……我,会记得很多,因为,那里有我眷恋的热土,有我并肩奋斗的“战友”,更有我忘不了的冬枣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