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2024届毕业生同学们、老师们,宇翔庭长、家长朋友们:
上午好!
欢迎来到88038威尼斯202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六月是收获的季节,饱满的麦穗表达着丰收的喜悦。此时的法大校园,也是鲜花灿烂、气氛热烈,同学们经过三年励志勤学,顺利毕业,可喜可贺。记得三年前开学典礼上,我对大家说“法大父爱如军都”,也对大家提了四点希望,那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勇敢正直和身心健康。这些是我对大家的美好期望,不知道大家做到了没有。我知道你们90后、00后的处事习惯是“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
我也知道,这三年大家过得并不轻松。你们经历过疫情封校、闭环管理,体验过早晚无休、全天满课,高强度期末复习准备过高密度闭卷考试,针对性的专业课程组学习和个性化的长期专业实践实习巩固了法学理论知识、提高了法律实务能力。你们吹过昌平“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的军都山风,听过小月河畔的溪流淙淙,也看过西土城遗址公园的草绿花红。
深受你们年轻人喜欢的GALA乐队的专辑《追梦赤子心》里有一首《骊歌》唱到“都知欢聚最难得,难奈别离多”。“春雨如酒柳如烟”的蓟门烟树已经繁盛茂密,“杨柳依依”却也始终留不住你。临别之际,我想再带着大家回看你们学习生活过的校园。
从昌平校区南门一进院,主楼下的法镜就映入眼帘。外方内圆的镜子形象,取自古代“明镜高悬”的正义理念,寓意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现着法律的威严。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讲的是人要有镜鉴意识,时常反思省察自己。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希望大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做到“法心如秤”“心如明镜”。
与法镜的位置对称,在大礼堂门口伫立着法大校训宝鼎。鼎为重器,铸鼎铭文记事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特有的庄严方式。“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精神是法大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塑造着一代代法大人的气质和品格。大家历经三年学习,想必对这八字箴言有着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法大时提出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殷切嘱托,这也为法大人奉法图强、矢志报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顺着法镜和校训宝鼎中间的宪法大道望去,拓荒牛在学校的中心位置巍然耸立。87级作为昌平校区就读的第一批学生在毕业十周年后,共同捐资筹建了拓荒牛,象征着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法大人俯首打拼、辛勤耕耘的拼搏精神。如今的拓荒牛成了昌平校区的地标性雕塑,有校友说曾因看到“今晚六点牛前见”的法大独特暗语而泪流满面。一代代法大人像拓荒牛一样默默耕耘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批批法大人心手相连,同心同向同行,让人常感庄子所言“依道而行,为道日隆”。
宝鼎和拓荒牛,简称“鼎牛”,谐音“顶牛”,意思是说争执不下,俗话说就是“较真儿”,这也与象征着法律的神兽“獬豸”有异曲同工之妙。法律人应当有明辨是非、毫厘不差的价值追求,有的时候在有些人看来就是非黑即白、锱铢必较,其实不然,我们追求的是定分止争、良法善治。
但也正像歌曲《悟空》里唱的那样“善恶浮世真假界,尘缘散聚不分明”,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实与证据的时候,厘清法律关系并做出合乎法理人情的精准判断也确实殊为不易。我建议你再往法大校园深处走走,看看法治广场上的《苏格拉底之死》和《世界人权宣言》,你要明白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辩证关系,你也要清楚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的边界分际。
看过了昌平校区,再来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海淀校区。海淀校区进东门的右手边,被法大人亲切的称为“永远的校长”的江平先生题写了“法治天下”石碑。去年冬天,我们痛心地告别了敬爱的江先生,但他“一心为私权昌盛,半世求法政清明”,“只向真理低头”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江先生也早已成为我们法大人的精神丰碑。“法治天下”是江先生和我们一代代法大人的宏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法治中国建设的接力棒即将交到你们的手上,你们重任在肩,更要挺膺担当。
你们即将从法大出发,起航驶向更为辽阔的远方。可能大家每天都会路过科研楼西侧由“明法碑”和“扬帆碑”组成的雕塑群,这也代表着老师们的衷心祝愿,希望大家“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扬帆碑”的帆顶是尖的,中间是代表着水珠的圆球。我认为,帆尖代表着法律人的锐意进取,是面对不公与邪恶时拍案奋起的“吾剑未尝不利”;球滑代表着法律人的圆融无碍,是解决问题和矛盾时灵活转圜的智慧与善意。
法大校园里还有很多文化景观,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每位同学都有独特的法大故事,每人心里都有美好的法大记忆,正是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记忆交织成了法大人的精神气质,正是一批批、一代代法大人的拼搏进取汇聚成了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的综合实力。“凡我在处,皆是法大。”我也常常在想,法大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法大巍峨群像里应该有什么。应该有像钱端升先生、谢觉哉先生这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初创者,应该也有像江平先生、陈光中先生这样身体力行、躬耕法治的传灯者,更应该有像你我这样薪火相传、赓续奋斗的继任者。唯有如此,法治之火才能“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再过几天,大家就要打点行囊各奔东西。在诸位启程以前,作为老师总想盼你珍重千万,话到嘴边也只是想再叮嘱二三。
一是希望大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法学是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我们法律硕士尤其如此。国际著名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一书中把专业能力分为先见、构思、讨论和适应矛盾等四个层面的能力。先见是指打破思维定势,享受变化并接受必要的失败,保持一种积极的紧张感,对事业倾注全力;构思是指从具体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入手,不断试错,快速迭代,小步快跑;讨论要求养成“问题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以平和的态度学会倾听,讨论必须合乎逻辑;适应矛盾是指不要把真理的反面看成谬误,养成从相对立的角度看待问题。只有具备这四种素养,才可以称之为专业的法律人。
二是希望大家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古人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出自《荀子·儒效》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了解,了解它不如实践,学习到了实践就终止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只有在丰富的法律实践中反复锻炼琢磨,才能更好地体会法律规范的个中真意。
三是希望大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作为法大滥觞之一的燕京大学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法律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共服务行业,我想多数同学学习法律的初心应该都不是办大案、挣大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是对我们法律人提升服务能力的时代召唤。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一山有一山的错落,一句有一句的平仄。同学们,你们即将以法大人的名字奔赴各地,法大也将被你们赋予更多新的含义。回眸法大,母校也在凝望你,虽然不想说再见,但还是要挥手告别。大家带着母校的叮咛与嘱托,整装出发吧!
最后,再次对大家毕业表示祝贺!祝大家平安顺遂,健康喜乐!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同学们,再见!
2024年6月13日
文 字:许身健
编 辑:王新烨
初 审:吴 荻
终 审:梁 敏